评论:

  • 帛雅 0小时前 :

    几度绷不住哭了,作为故事片来看,还挺完整的,而且王丹妮其实演的挺好,有几分梅姐的神韵。作为传记片来看就还好,基本上全是美好一面,包括讲哥哥也是。只是这个哥哥不是很像,很出戏。

  • 台玲琅 7小时前 :

    4星的感動值,3星的完成度。看到哥哥舉殯那場,不可能不淌淚。戲裡,梅姊說從未見過香港像現在這麼糟。那是2003年。

  • 强悦畅 3小时前 :

    男主自导自演自编剧。。敏感。。从小就喜欢姐姐。。二十多岁的生活。。告别真的很难过。。下雨的车里。。放手就是新生活。。何必敏感。。

  • 却星波 1小时前 :

    其实也并没有抱多大期望,说到底,百年也再难有一个梅艳芳了。

  • 东雅惠 7小时前 :

    Ps.想不到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哥哥是以这种方式,什么时候有人可以拍一部《张国荣》呢

  • 巫马若山 7小时前 :

    永远都会有人记得你。

  • 卫福晔 7小时前 :

    报流水账,电影影像与真实纪录交叉剪辑手法也早不新鲜,脑海里全程乱飞“郭可盈在扮演梅艳芳”的走神思绪。

  • 嵇冬易 2小时前 :

    三半,哭湿口罩,亦是为港打气之作。诅咒后排戴塑料手套悉悉索索吃东西的两条女满口生疮。传记片越熟越会陷入已知陷阱,加之是集体回忆的艺人,拍恋人好友都难免厚此薄彼。我喜欢姐妹那条线,遗憾止于穿针引线。美化近藤(配交出我的心)太二流偶像剧,不忍梅爱渣男就不如她勇。王丹妮表演果然比剧照信服得多,不怯场的新人。梅是香港女儿,名符其实,代表那个草根奋斗有成的义气时代。那时的制作人也是真心为艺人,而过千僖年就是资本硬砸榨干艺人,巨星的时代就此过去,而王丹妮廖子妤在这部戏里的表现,恰证明认真的作品可以托举演员,这是最好的怀念

  • 掌孤晴 8小时前 :

    电影结束后很多来加拿大多年的老移民都在排队和电影海报合影,那一刻突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Anita为何是“香港的女儿”---哪怕这个城市的模样再怎么变化,环境再怎么复杂,她的传奇和她的精神都已经深深镌刻进这片土地的最深处。无论你身处何方,梅艳芳的歌声都可以把你带回那个回不去的黄金时代。考虑到创作难度,应该是说本年度最超出预期的传记片,我只能说王丹妮的演出配得上梅姐身前的光环身后的寂寞,以及一切璀璨背后无法言说的心境。 P.S. 某种程度上“洗白”近藤真彦可能也是为了尊重梅艳芳对这段感情的珍重。

  • 昔以晴 1小时前 :

    电影本身一般,但出于对梅姐和哥哥本人的情怀,还是有被狠狠地感动到,从哥哥死了之后就再也忍不住了😭。他们都说,希望若干年后还能有人记得他们。我想说,无论是否见到天上星星,我都会经常想起他们。

  • 卯湛芳 5小时前 :

    请不要一边怀念梅姑,再用这样粗制滥造的传记片消费梅姑,这部片子拖了这么久才上果然是有问题。刘俊谦演张国荣他也真敢接,长得不像,演技平平,不怕被骂死吗?

  • 宫新雪 0小时前 :

    与义无反顾的执念相比,更难的是稳妥放下的释怀。BTW:《五十度灰》我都还没消化完,约翰逊就开始演妈妈级人物了[捂脸]

  • 塞寄松 9小时前 :

    她比烟花绚丽,她比烟花寂寞,她比烟花短暂。影片对于普通观众非常友好,线性叙事,运用歌曲串联,纪实影像和复刻片段互为补充,描摹梅艳芳从小歌女到大明星的一生,非常工整的纪录片处理方式。对于其爱情和家庭部分的心理境况展示,设计了三次向外张看,一次看热恋,一次看新婚,一次看迟暮,阶梯式推进刻画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为结尾婚纱演唱会积蓄情感和力量。这部传记片很奇妙地给予我一种代入感,不是作为旁观者看她的一生,而且成为她身边的人回顾她的过往。从小一直在听的《女人花》和《夕阳之歌》,这次在片中一出来,眼睛里就充满了泪。片子不完美,令人感动的是她本身,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她。

  • 帛婧 8小时前 :

    拍的很不错!但是男主有的时候给我感觉用力过猛hhhh

  • 府慧月 3小时前 :

    导演剪辑版。舞台和妆造都太值得赞誉了。如果不是以这种方式,又要怎么复刻、回忆、怀念甚至能够以观者身份经历她的人生呢?真的很久没有看电影哭成这样。「唱慢歌不是要唱伤心,而要唱唏嘘;唱快歌不是要唱兴奋,而是要唱反叛。」

  • 彩漫 8小时前 :

    基本犯了传记片里最致命的问题:浮光掠影般讲完主角的一生,仅是一篇毫无重点,浮于表面的流水账。而观影过程中所有的触动与感伤完全来自于真实人物与事件,以及对标波西米亚同以一场重要live收尾结果塞进大段原版录像来支撑情绪只能说导演掌控力实在是太过羸弱。

  • 无伟才 5小时前 :

    粤语原声版。要在140分钟内讲述梅艳芳一生的故事简直不可能,删掉、跳过大量不敢讲、不好讲、不能讲的部分,剩下的也难免流水账化。五年十年地走马灯跳戏。无论是情史还是事业都有改编避嫌处理。每个观众心中都有一个梅艳芳,在我心中她永远是唱《血染的风采》的梅艳芳,是香港精神的体现和象征,她的陨落正和香港现状贴合。没有也不敢有这部分的梅艳芳传记片是不完整的,更是虚假、不成立的,也是不敬的。穿插的梅艳芳本尊影像片段既是全片亮点,也是败笔。既让观众再见高清梅艳芳尊容,同时也清晰地看到女主角和梅艳芳在各方面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人。女主演身高比梅艳芳高很多,却在除电视台访谈那场之外的大部分戏里,眼神和状态都太过拘谨、不自信,气质就输了。现在拍梅艳芳太早太难,若有完整充实的访谈+资料纪录片会好很多。

  • 房秀妮 8小时前 :

    王丹妮和梅艳芳多少还有几分神似,刘俊谦和张国荣就实在相距甚远,从对两人关系的潦草刻画,也可窥见全片剧作的最大问题:想要事无巨细地呈现梅姑演艺生涯所有节点,事业上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的顺遂,着力刻画的几段恋情又都没头没尾,花费两小时终究没能让人物有血有肉地立住。可是瘟疫再度肆虐的当下,回望愁云惨淡的2003年,听到告别演唱会最后一声“拜拜”,谁能不泪洒当场。一代巨星落幕,黄金时代也彻底过去,但唏嘘在电影之外,纪录片段也胜过场景还原。如果说《寒战》是香港电影的一次回光返照,那《梅艳芳》不免有寿终正寝之意。

  • 丙欣畅 1小时前 :

    我总是想探寻昔日的明星与当下的偶像究竟有何差别。我的父亲有一个柜子专门存放他当年喜欢歌星的磁带和海报,让亲戚好友从珠三角带来的正版磁带是绝对舍不得多听的,因为多听这盒就废了,总是专门买了空白的磁带盒录下来,正版是母版,只听自己录的子版,听得没声了才再录。童安格、谭咏麟、张学友等,当然也少不了这部影片的张国荣和梅艳芳。他总说哪怕现在再有时间,再有钱也找不到以前追星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明星总是时代之子,就像大家喜欢说梅艳芳是香港的女儿,梅艳芳的唏嘘唱出了香港旧时代士大夫的格格不入;梅艳芳的反叛唱出了新时代冲击下年轻人的不满。现在偶像的唏嘘在哪?在不满镜头数量和到手工资;反叛在哪?更是完全没有,一纸文件,个个如噤声寒蝉。如果以前的明星是割裂时代下精神之产物,那么现在的偶像就是资本机器下戏谑之玩物

  • 伯琛瑞 2小时前 :

    所以,让人感动的是人物本身的传奇吧。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